偏頭痛的認識與應對
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魏志阜醫師
偏頭痛(Migraine)是個醫學上專有的病名,指的是一種特定的頭痛型態,並不是只有單側的頭痛,根據目前國際頭痛學會發布的診斷標準,偏頭痛在臨床上需要符合以下幾個特色:頭痛時間持續4-72小時,並至少有以下兩個特徵:單側頭痛 (Unilateral location)、搏動性疼痛(Pulsatile quality)、中等至嚴重的疼痛程度、導致患者不敢進行如走路、爬樓梯等日常的活動,且在頭痛時需要有噁心感或嘔吐、怕光以及怕吵等至少一個表現。
偏頭痛的嚴重程度不一,通常醫師在這類型的頭痛發作五次以上,會較有把握給予偏頭痛的診斷。除此之外有的患者在發生偏頭痛之前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預兆(Aura),這些預兆可能的症狀包含視覺(Visual)、感覺(Sensory)、運動(Motor)等症狀,通常預兆發生後大約一個小時內會接續發生頭痛。但也可能在發生的同時合併頭痛,或者是開始頭痛後才接續出現預兆症狀。
偏頭痛流行病學
根據國際期刊報導,全球大約有15%的人受偏頭痛之苦,女性又較男性較為容易發生,發生率約略是3:1。偏頭痛有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多數在35歲前發生,而高峰發生年齡約在35-39歲之間。但隨著年紀增長,偏頭痛發生時須考慮其他次發原因。多數的患者都是陣發性的發作,但有大約有5% 的患者後續可能會進展成為慢性偏頭痛。這些患者的生活品質上會有相當的影響,偏頭痛的患者亦常被發現合併有憂鬱及焦慮的情緒上的問題。
偏頭痛的發生
目前對於發生偏頭痛的精確病生理機轉雖尚未明瞭,但一般認為偏頭痛的發生與腦部去極化、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的活化及血管擴張等機制有關係。另外,根據文獻報導,偏頭痛的發生與基因因子的關係約佔40-60%,雖然目前發現的基因多數仍無法單獨造成偏頭痛的發生,故有家族史者須注意是高風險的。
可能會誘發偏頭痛的因素,包含:壓力、飲食、性荷爾蒙等。約有30%的患者會因為飲食而誘發偏頭痛的發生,常被提及的食物包含:巧克力、咖啡、起司、牛奶或酒精飲品等,也有報告指出味精、代糖等食物中的添加物,可能誘發偏頭痛的發生。因此,偏頭痛患者日常最重要的仍是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並且三餐規律、維持營養均衡,並盡量避免誘發偏頭痛發生的相關飲食。 性荷爾蒙的濃度變化則被證實與偏頭痛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如月經週期的變化和女性的偏頭痛發生時間有關聯性。另外,生活壓力也常被提出為偏頭痛的誘發因素,研究指出,長期暴露在壓力之下有可能會導致神經迴路改變,可能使偏頭痛慢性化,但對何種壓力程度足以誘發偏頭痛、又或壓力是否為偏頭痛發作的前驅症狀等部分皆尚未有定論,尚待進一步研究。
偏頭痛控制方式
按國內相關學會指引,針對偏頭痛的預防策略主要可分為三大項目:一、良好生活習慣以穩定頭痛:如放鬆壓力、規律運動、睡眠充足、健康飲食、勤做頭痛日記。二、藥物療法:可概分為急性止痛藥與預防性治療(詳見後述)。三、非藥物療法:包括維生素、特定飲食型態、神經調節術及傳統醫學的針灸等作為輔助。
偏頭痛的藥物治療
偏頭痛的治療方式可以分為發作的緩解治療及預防性治療。急性治療方面,可考慮一般常見的止痛藥,如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ibuprofen、naproxen、diclofenac),如果反應良好,這類患者可以依照一般止痛藥物之劑量來使用。
若是對於一般止痛藥無效的患者,可以使用sumatriptan 或ergotamine,但有些狀況需注意:對於有心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因為此兩種藥物具血管收縮作用,需經醫療人員評估。Ergotamine 由於具有刺激子宮收縮之效果,懷孕中及近期有生育計劃的女性也要事先告知醫療人員並且避免使用之。
若偏頭痛發作頻繁,或是發作症狀嚴重、急性期藥物無法緩解、或無法耐受,導致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時,使用預防性的藥物是另一個選擇。在此部分,可考慮乙型受體阻斷劑(Beta blockers)、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s)、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s)、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抑制劑(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除此之外台灣也已核准肉毒桿菌素可用於治療慢性偏頭痛的成人患者,患者在經過三次針劑治療後,在接受注射治療約10-14 天後,可能會感覺到偏頭痛症狀改善,約有70%的慢性偏頭痛患者可以降低一半的頭痛天數。
圖片來源:傑尼斯時尚整形外科診所
以上資料僅供初步參考,確立診斷仍需由專科醫師評估。
本文章內容由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醫師撰寫,僅供臺灣大學教職員工閱讀參考,請勿轉載張貼,翻印必究。